此种公开言论都没有引起公众“不适”,更何况是水下的“暗潮汹涌”。中国消费者协会2018年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85.2%的受访者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近七成人认为手机APP在不必要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权限。其中,经营者未经本人同意收集,经营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泄露、出售或非法提供,是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前两类原因。这表明,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呈现普遍趋势,移动设备的个人隐私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二、人脸识别时代,谁能保护我们的隐私?现在技术的突飞猛进,人脸识别技术频繁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刷脸支付、刷脸安检、刷脸测体温……无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每人每天都避免不了被“刷”。基于去年疫情需求,旷视科技团队提出了“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的解决方案,在原始的人工近距离检测发热筛选系统弊端下,研究出对远距离精度测温和高密度人流量测温。资料来源:网络公开数据要知道,旷视科技是目前国内人脸识别最大的技术供应商,其人工智能核心在于数据,算法的形成最终取决于数据量的大小,可供参考的数据越多,算法也就越精确。早在2019年,旷视科技的云端人脸识别身份验证解决方案占市场份额逾60%,而在中国制造生产的配备身份验证功能的安卓智能手机中,已经70%使用了旷视科技提供的基于人脸识别的设备解锁方案。所以说,旷视科技在疫情下贡献了科技的力量,但使其获得了大量用户的人脸数据。然而,质疑也随之而来,其中,讨论较多的是涉及个人隐私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那我们人脸数据到底价值几何?以刷脸支付为例,用户在开通【刷脸支付】经过面部扫描,扫描数据会被旷视科技存入数据库,当用户再发生刷脸支付行为时,系统就会将当下的人脸特征与数据库中存档人脸特征进行比对,并结合其他行为来确认用户身份。那我的“脸”就成为一把消费的钥匙,而这把钥匙还不只你一个人控制,想想都后怕。那不使用刷脸支付可以么?残酷的现实是:即使排除疫情刷脸测温、刷脸支付等常规操作,通讯录、麦克风、图片等都留存我们的隐私,因为用户总是习惯性的将一些权限授权于互联网,以便我们更好的体验软件功能。旷视科技也曾表示:用户的数据安全的储存不被窃取,隐私仅存在于数据流通中用于交换相应的便捷性,而不会把敏感信息透漏。但是2017年-2020年陆续爆出大量信息泄露的事件,而且数据不管是被盗还是被“明码标价”的黑色交易,中标的头部互联网企业不在少数:● 2017年,“暗网”市场知名供应商双旗抛售从网易、腾讯、新浪、搜狐等多家中国互联网巨头盗取的海量数据,总计数据条数超过了10亿条。 ● 2018年,网曝“暗网”卖家出售华住酒店集团的用户信息,涉及5亿人的身份证号、手机号被以大概32万人民币的价格打包出售。 ● 2019年,亚马逊Alexa语音助手、苹果Siri和谷歌助手接连曝出通过人工听取用户录音的方法,来优化语音服务质量。 三、人脸识别已成“公害”,公众需要满意答复作为 “CV四小龙”之一,旷视科技是一家以AI技术为核心聚焦物联网的人工智能公司。从财务数据来看,2017年-2020年Q3,旷视科技归母净利润亏损分别为7.7亿元、28亿元、66.4亿元、28.5亿元,截至2020年9月末,累计未弥补亏损为142.5亿元。虽然公司给出说明,亏损是由于优先股以公允价值计量导致出现账面亏损所致,但排除这一因素,公司近三年的经营性亏损累计仍然达到了31亿元。资料来源:招股说明书当然亏钱不算什么,对于旷视科技最大的考验还是在于人脸识别数据的滥用与个人隐私的安全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旷视科技的收入主要来源来自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项,其中城市物联网收入占比超70%。而为城市物联网“买单的”是政府。因为旷视科技主要提供的是“摄像头及其他传感器,与传统供应商相比,不仅具有计算能力的硬件设备,还可以在网络录制和传输的基础上进行后续的分析和运算。但是,由于旷视科技在渠道和品牌影响力上还不及老牌传统企业,又以安防为支撑业务,导致其议价能力较低,应收账款逐年增高。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在报告期内的应收账款表现出“滚雪球现象“。资料来源:招股说明书此外,“流血上市”的旷视科技也存在研发费用居高不下的隐患。2017年-2020年Q3的研发费用分别是2.02亿元、5.98亿元、9.33亿元、6.61亿元,虽然作为科技公司,在研发上巨额投资在所难免,但是实属行业内偏高了。资料来源:招股说明书其实,公司的高额亏损早引起外界关注,旷视科技也曾表示亏损原因是“可转换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但因长时间外界已对AI公司的商业化落地能力表示怀疑,此项解释也显得苍白无力。从股东关系来看,在过去的7年里,旷视科技一共进行了9轮融资,公司的估值飙升270多亿,旷视背后一直具有庞大的“明星股东团”,其中不乏有阿里巴巴,鸿海精密,阳光保险等一流机构。资料来源:旷视科技招股说明书数据但是,在旷视科技开始深陷“买数据”的传闻中后,和各大投资方的关系就微妙起来。在2017年到2018年中,旷视和阿里在个人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关联交易分别是2064万元和2616万元,占据旷视科技当年相关收入的14.8%和15%时,各大投资方对于旷视科技的态度还是不错的。但在涉嫌采购经营数据的爆料之后,即使一再发生证明“个别媒体的恶意炒作”,也不能改变互联网大佬集体“退潮”。目前,旷视科技的投资人仅剩旷视科技的三位创始人印奇、唐文斌、杨沐三人组,持股比例分别是75%、12.5%、12.5%。究其原因,“吓跑投资人”的莫过于:CV行业估值泡沫,虽然技术前景虽好,但是业务落地困难。资料来源:企查查最后结果是遗憾的,截至3月18日,旷视科技上市在即,但在招股说明书以及公司公告中,公司对于外界关注的如何保障人脸识别数据采集安全、被采集用户数据隐私保护等问题上,均没有给公众一个正面满意的答复。私信回复【探公司】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一面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旷视科技# #人脸# #人脸识别# #隐私# #数据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