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到头来,你还是让他们赚到钱了。这就是我们心理账户在起作用。想要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我们就必须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账户。你有没有受到损失规避的影响?设想一下,你逛街的时候,突然在街上捡到一百元,觉得很高兴。但由于没有钱包,拿手机的时候,不小心把放在裤袋里面的这一百元弄丢了。也就是说,你先捡到一百元,然后又丢了一百元。正常来说,你捡到钱的高兴和丢失钱的伤心,应该是相互抵消的,用平常心对待这件事。然而,大部分人经历过这件事后,都会对此耿耿于怀,说不定一整天都会很懊恼自己居然会丢失这一百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由于得到的快乐,远没有失去的痛苦来得那么强烈,心理学家就把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称为“损失规避”。损失规避这种心理,会经常影响到我们的日常情绪,甚至影响到我们日常做出的决策。例如淘宝不是经常有那种发好评就返回几元的做法吗?其实这就是利用我们这种损失规避的心理做文章。因为如果我们不发好评,那就意味着我们损失了这几元。尽管只是几元而已,但得到总比失去好。所以,大多数人为了这一点钱,都会给商家发个好评,至于商品好不好用的评价,反而就退而求其次了。当然,如果商品确实有问题,那我们的个人损失会更大,反而激起我们更多的负面感受。所以,说到底,品质过硬才是硬道理啊
那么损失规避,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呢?有三种方法:第一,避免含有损失的描述;例如“包邮”就是这样一种描述,即便我们自己支付邮费,跟商家支付邮费,在总价格上是一样,但由于“包邮”是一种避免我们损失的描述,所以我们购买产品时,更倾向于提供“包邮”的商家。第二,消除损失的顾虑;例如“30天无条件退货”,就会更能启发我们的购买欲望,尽管很多人未必真正用到这个服务,但有了这个服务,我们花钱的冲动就会更大。第三,放大损失感受;很多商业宣传文案,都会把你不去做一件事的结果放大,让你对于失去有一种更加强烈的感受,从而激发你做出购买的决策。当然,有时我们需要克服损失规避这种心理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例如你想去学习,但害怕努力没有收获,于是宁愿原地踏步都不肯行动,这都是受到损失规避心理的影响。想要有所收获,我们就必须做好牺牲的准备了。是什么阻碍你去改变现状?人对于现状都有一种默认心理,尽管现状不是最好,但由于已经习惯了当前这种生活模式,所以也就懒得去改变了。想一想,你当前的现状,已经持续了多长时间,都没有改变呢?或者当你想去改变的时候,是不是总是一直拖下去,迟迟没有行动呢?改变现状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我们认为改变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那么这些成本就变成我们改变的阻力了。这种不愿意改变的心理,就是“现状偏见”。在现状偏见的影响下,即使我们都知道改变现状对自己更有利,但也会迟迟不愿意行动起来去改变。对应上面规避损失的心理,那么我们宁愿安于现状,就是担心行动带来的损失成本,会让我们有一种不太好的感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通常有三种解决方案:第一,采取小步骤的方式去尝试;由于小步骤需要付出的成本不会太多,造成损失规避的心理也不会太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小步骤尝试体验一下,做某些事的结果。第二,建立保守的冒险机制;一些商品之所以会替我们提供试用的服务,就是为了要改变我们的现状,让我们购买成本有了一定的保障。有了试用,我们对于付出的成本,心里有底了,自然就更愿意行动。平时做事,我们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给自己一个冒险期限,试一下,不行再说。第三,找到我们做事的必要性;如果一件事我们可做可不做,我们通常都会选择不做,这就是现状偏见的影响。这时,我们可以尝试寻找做某件事的意义和必要性。例如你原本觉得单身很好,但发现有了另一半,你的生活可以更加多姿多彩,提高了做这件事的必要性,那么你更愿意行动了。这样子,你就不会被现状偏见影响到自己的进步。想看清事物的本质,就要避免结果偏见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信息总体是对称的,也就是说,你知道的我也大概知道;第二,人总体是理性的,总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然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却告诉我们,其实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真的那么理性。例如一个人做事懒懒散散,工作也不努力,做人也没有目标,然而,他在某天去做直播,居然火起来了,还赚到了一些钱。而另一个人,平时工作非常勤奋,心里有一个非常坚定的目标,每天都为之而奋斗,但总是迟迟赚不到钱。现在让你评价,你认为哪个人的做法才“值得学习”呢?如果你认为赚到钱那个人的做法,才值得大家学习,那么你很可能就犯了“结果偏见”这个思维错误。什么意思呢?所谓结果偏见,指的是我们看到一个人获得了成功,就立刻认为这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正确的、有道理的。问题是,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有多少原因是跟他之前的行为有关系呢?可能并没有多少关系,说不定只是刚好选中了一个发展项目,然后在市场竞争还不是很激烈的情况下,才让他有机会“上位”而已。如果他继续按照之前的做事方法,很有可能他的“赚到钱”,并不会持续多长时间。反而那个赚不到钱的人,因为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有足够的积累,当他找到适合的项目,他的成功会持续得更久。可以说,成功是由努力和运气共同决定的。我们应该要克服结果偏见,分清楚哪些成功的决定因素是靠努力,哪些成功的决定因素是要靠运气。换言之,我们不能盲目努力,更不能把结果全都押注在运气上面。我们要学会“反推”,从结果反推到原因,找到导致我们成功的相关因素,然后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部分。所以,努力之前,我们必须要问自己三个问题:1,这个结果是否存在某些人为可控的因素呢?2,这些人为可控因素,需要做到什么程度才会从量变到质变?3,努力到什么地步,才能够把结果交由运气决定呢?这样去获得结果,我们才不会受制于自己的偏见。破罐子破摔,损失让你更愿意冒险上文提到,当我们受到损失规避的心理影响时,我们宁愿安于现状,不太愿意让自己去冒险。但有一种情况,我们却不怕冒险,更愿意去“搏一搏”,这种情况,就是在我们亏了钱,或者已经损失很多的时候。这就是人性中的“反射效应”。想要了解“反射效应”,就要先弄清楚什么是“确定效应”。例如现在有600元,有两种选择给你:第一,你可以直接拿走200元;第二,只要参加一个游戏,就会有三分之一的可能全部拿到600元,当然,也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所有钱都拿不到。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大多数被问到这个问题的人,都会选择第一种,因为你确定自己能够拿到钱
而第二种实在太冒险了,只有三分之一的机会拿到钱,不划算。这就是“确定效应”在其作用。大多数人都不是理性的,他们不愿意为了看似更大的收益而冒险放弃确定的、小一些的收益。这就是确定效应。俗话所说的“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就是表达这个意思。现在这个问题换另一个说法。有600元,也给你两种选择:第一,如果你不玩游戏,那么有400元你肯定是拿不到的;第二,玩游戏,你有三分之一的可能可以全部拿走600元,当然也有也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所有钱都拿不到。你会选择哪一个?细心的你也许已经留意到,问题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但对于第二种表述,大多数人的回答,反而会偏向第二个选项。为什么呢?因为处于损失状态时,或者面对不确定的状态时,人们就会突然变得愿意承担风险,这种心态,就叫做反射效应。所以为什么有些面对分手的人,会突然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为,以此去挽留另一半?其实这就是反射效应影响到他们。反正自己都一无所有了,那么倒不如豁出去了,最终很容易做出一些伤害到别人的事情。当然还有那些赌博的人,都几乎要输到精光了,还执意去冒险再赌一次,这也是反射效应在其作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做事之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懂得把损失的状态变为确定的状态,不要盲目冲动。一旦你意识到自己想要冒险了,冷静下来思考,这是不是有必要的呢?不要让自己成为那种“一不做二不休”的粗人。如果想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我这里推荐两本书:《用得上的商学课》——路骋《每个人的商学院》——刘润这两本书比较通俗易懂,容易入门,用兴趣可以找来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