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芯片封装术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芯片封装术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emic是什么卡?
EMIC是指嵌入式多媒体卡。它是一种闪存卡的标准,由电子设备工程联合委员会(JEDEC)订立和发布。EMIC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容量大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等消费类电子设备作为存储介质。EMIC主要由闪存、闪存控制器和EMIC协议接口等组成,以BGA的形式封装在一起。
"emic" 并不是一种卡,而是一个人类学术语,用来描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在这个术语中,“emic” 表示“内部的”或“本身的”,而“etic” 则表示“外部的”或“客观的”。因此,当我们说“emic”时,我们指的是从文化内部的角度来看待某个现象或事物,而“etic”则指的是从文化外部的角度来看待该现象或事物。
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间的差异,并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
EMIC是英国金融监管机构(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颁发的一种电子货币发行和支付服务许可证。持有EMIC卡的机构可以提供电子货币发行、支付和结算服务,包括虚拟货币、电子钱包和移动支付等。EMIC卡的发行需要符合严格的监管要求,确保用户资金安全和合规性。持有EMIC卡的机构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便捷、安全和高效的支付服务,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芯片的设计,制造和封测技术?
芯片的设计,制造,封测每一个环节都有非常复杂的流程。尽量以图片和通俗概念介绍。
首先,设计要有芯片要实现的规格目标,确定好设计目标后就用软件语言(比如Vrrilog语言)将一颗 IC 地功能表达出来。接着就是检查程式功能的正确性并持续修改,直到它满足期望的功能为止。
接下来便是画出平面的设计蓝图。在 芯片设计中,将这些代码放入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EDA tool),通过电脑将 转换成逻辑电路,产生如下的电路图。之后,反覆的确定此逻辑闸设计图是否符合规格并修改,直到功能正确为止。
最后,将合成完的程式码再放入另一套 EDA tool,进行电路布局与布线。在经过不断的检测后,便会形成如下的电路图。
其实设计芯片比上面要复杂的多,下面就是一张原理性的流程说明通用必要的设计步骤。
现在介绍制造这个环节。
芯片制作首先有个基板,然后在基板上进行光刻,层层堆叠,最后封装。制作步骤用下图说明。
简单介绍各流程。
金属溅镀:将欲使用的金属材料均匀洒在晶圆片上,形成一薄膜。
涂布光阻:先将光阻材料放在晶圆片上,透过光罩,将光束打在不要的部分上,破坏光阻材料结构。接着,再以化学药剂将被破坏的材料洗去。
蚀刻技术:将没有受光阻保护的硅晶圆,以离子束蚀刻。
光阻去除:使用去光阻液皆剩下的光阻溶解掉,如此便完成一次流程。
最后便会在一整片晶圆上完成很多 IC 芯片,接下来只要将完成的方形 IC 芯片剪下,便可送到封装厂做封装
最后介绍芯片测试环节。
芯片测试流程是将封装后的芯片置于各种环境下测试其电气特性,如消耗功率、运行速度、耐压度等。经测试后的芯片,依其电气特性划分为不同等级。而特殊测试则是根据客户特殊需求的技术参数,从相近参数规格、品种中拿出部分芯片,做有针对性的专门测试,看是否能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以决定是否须为客户设计专用芯片。经一般测试合格的产品贴上规格、型号及出厂日期等标识的标签并加以包装后即可出厂。而未通过测试的芯片则视其达到的参数情况定作降级品或废品。
芯片制造的难,就是难在要不断地向物理极限发起挑战,而且你永远都不知道这个极限在哪里。不同类型的芯片所面临的物理极限都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分类来看一下。
3D-NAND芯片
NAND这个词在外行的看来比较陌生,但实际上离我们并不远,我们买的很多固态硬盘的核心存储芯片,就是3D-NAND芯片。这个芯片的内部就像是一部住宅大厦,里面有很多的小间隔,这个间隔就是电荷存储的物理空间。那么又为什么叫它3D呢?因为原来NADA的小房子只能够盖一层,类似于一个平面,而3D-NADA可以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叠加,是一个立体的结构。这些小间隔是在半导体制造几大基本模块批量制作的,每个小间隔的组成,是经过精确设计的导体、半导体、绝缘体材料。
国产的3D-NADA芯片之所以落后,就是在于国产的芯片堆叠层数较低,目前国产的芯片最高可以做到64层,但是像三星、镁光,却可以做到128层以上。叠加的层数越多,工艺制造上的难度和问题就会越来越大,电路搭错的几率就会越高。
3D-NADA芯片的制造难度在于既要在水平方向上解决增加图案密度进而增加储存密度,又要在垂直方向上解决高深宽比刻蚀均匀性的问题。
逻辑芯片
我们日常接触的CPU芯片、显卡芯片都属于这个范畴。逻辑芯片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随着摩尔定律的推进和尺寸的缩小。CMOS器件在某些电性能方面出现了衰退,这就需要新的器件设计。但是逻辑芯片不仅要解决微电子器件的问题,当尺寸缩小以后,工艺难度也会进一步增加。
要让尺寸缩小,分辨率更高,光刻工艺会采用浸没式光刻,就是让光源与光刻胶之间使用水来充当光路介质,这就是一个更高的挑战。尺寸的缩小不仅仅体现在图案的尺寸上,垂直方向的薄膜高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的前提下,原子层积淀技术被发明出来,这样的薄膜厚度上可以精确地控制到只有几层原子的厚度。
工艺越先进,工艺缺陷与失败的几率也会增加,用术语来说,就是工艺的窗口在缩小,工艺参数浮动的范围会越小。在关键的步骤里,一旦工艺指标跑出了limit,芯片制造失败的几率及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芯片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中兴事件让我们认识了中国的“芯”痛,那么小小芯片为什么这么难制造?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流程。
沙子,是制造芯片最基本的材料,而脱氧后的沙子,是半导体制造产业的基础。通过多步净化得到可用于半导体制造质量的硅,学名电子级硅(EGS),最后得到的就是硅锭(Ingot)
硅锭切割:横向切割成圆形的单个硅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晶圆(Wafer)。顺便说,这下知道为什么晶圆都是圆形的了吧?
涂上光刻胶,必须保证光刻胶非常平非常平。然后进行光刻,这一步需要的技术水平非常高(目前中国自己的光刻机只有90nm的制程,而国外先进的可以做到7nm。)光刻胶层随后透过掩模(Mask)被曝光在紫外线(UV)之下。
先溶解光刻胶,光刻过程中曝光在紫外线下的光刻胶被溶解掉,清除后留下的图案和掩模上的一致再进行蚀刻,使用化学物质溶解暴露出来的晶圆,剩下的光刻胶保护着不应该蚀刻的部分。
离子注入:在真空中,用经过加速的原子、离子照射(注入)固体材料,使被注入的区域形成特殊的注入层,改变区域的硅的导电性。
电镀:在晶圆上电镀一层硫酸铜,把铜离子沉淀到晶体管上。铜离子会从正极走向负极。电镀完成之后,铜离子沉积在晶圆表面,形成薄薄的铜层
抛光:将多余的铜抛光掉,也就是磨光晶圆表面。
再经过测试,切片,丢弃瑕疵内核。留下完好的准备进入下一步。
完成封装
芯片的制造异常复杂,完全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寥寥无几,我希望我国的相关人才能够在未来几年取得巨大突破,使我国不在受制于人。
一颗芯片被制造出来,包括设计、加工,封装测试几个环节。
普通人觉得芯片很神秘。其实它的神秘在于晶体管集成电路太小,肉眼看不见。给人一种神秘之感。芯片的难点主要在于技术进步,晶体管越来越小,这样效率更高、运算能力更强、更省电、更轻便。
下图是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外观对比图:
如果把集成电路放大,放到光学显微镜下,是这样的:
再放大,放到电子显微镜下,是这样的:
像不像这个?
制作的原理是一样的,主要是精度差别太大。木工是毫米级别精度,芯片是纳米级别的精度。其次是材料不同,木工在木头上刻凿,芯片是在高纯度的硅片上刻凿。
芯片制造流程:
1、设计商设计好芯片,这涉及到用什么架构,用什么指令集,好让晶体管能读懂信号,听从指挥。设计完成后,就有了施工的“图纸”。
2、芯片加工:生产商按图施工。由于加工对象太小,必须用专门设备。主要是光刻机、刻蚀机、清洗机、等离子注入机等。
光刻机负责把图纸画到硅片上。刻蚀机负责雕刻。清洗机负责清理杂物。由于电路复杂,要进行多次循环,画图--雕刻---清洗----再画图----再雕刻----在清洗----。重复几十遍。最后雕刻完成。有些芯片还需要组装、拼接,最后用等离子注入机封装,把集成电路保护起来。
最后测试合格后,一个成品芯片就完成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芯片封装术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芯片封装术语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