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颜色鲜艳并非判断蘑菇有毒的唯一标准,许多“灰扑扑”的蘑菇也有可能含有剧毒。前不久,五十余岁的张大伯(化名)就因一锅自采的蘑菇汤进了ICU,如今仍未脱离危险。 原想尝尝“家乡的味道”结果不慎中毒家住观海卫镇的张大伯是一名新慈溪人,上周和亲友去宁波游玩时,看到了许多野生的蘑菇。灰伞白杆,长得很像以前在老家吃的一种蘑菇。自认为对野生蘑菇很熟悉的他们便采了一大捧,带回去清洗了一下便煮了食用。蘑菇很鲜美,张大伯不禁多吃了几口。哪承想,刚吃完饭不到一个小时,就开始出现上吐下泻,还出现胸闷、头晕头痛和肌肉酸痛症状。采的蘑菇有毒,张大伯意识到不好,但经过几个小时的折腾,症状有些许缓解,想到平日里身体不错,加上天色已晚,便没有及时就医。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送到就近的医院。经血液检查,张大伯磷酸肌酸激酶涨到接近25000U/L(正常55-170U/L),还出现了急性肝肾功能衰竭。考虑到病情严重,于是火速将其转至宁波医院。经过检查,考虑是毒蘑菇中毒。经过一番急救后,张大伯的命保住了,随后在ICU经过积极补液、及时血液灌流等一系列治疗措施后,张大伯的肝功能、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脱离生命危险转入普通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灰伞白杆的野生蘑菇也要当心“根据家属提供的照片和患者的中毒症状,我们判断是亚稀褶红菇中毒。这种菌多在野外生长,菌盖表面多为灰白色、浅灰色,菌褶厚、呈白色,菌柄粗短多为污白色,看着十分‘低调’、‘安全’,但它的毒性很强,主要引起横纹肌溶解型症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检科副科长徐新悟介绍道。历年来,亚稀褶红菇已造成多人中毒、死亡事件,导致中毒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该菌与老百姓经常采食的红菇属中的其他种类,如稀褶红菇、密褶红菇外观极为相似,很难从外观形态上将它们区分开来,往往需要专业人员结合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才能进行准确鉴别。 “每年6-10月是各类野生蘑菇生长的旺季,也是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高发期。青褶伞、日本红菇、亚稀褶红菇、鹅膏等都是江浙地区较多出现的剧毒菌类。”徐科长表示,据统计,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是导致食源性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毒蘑菇中毒后死亡率更是高居榜首!有毒的蘑菇不仅仅会让你“见小人”(即神经精神型中毒),还可能导致肝肾损害、横纹肌溶解、胃肠炎症状等中毒。如果不慎误食了毒蘑菇,神志清醒的情况下赶紧催吐,尽量把胃内的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然后立即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最后,徐科长提醒市民,预防毒蘑菇中毒,降低死亡率的最佳选择是:不采、不买、不吃野蘑菇。 记者:冯梦苓